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 发展壮大优质企业需要“四新”
9月10日下午,在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主办的2024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交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发表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体系》演讲中表示,新形势下,培育壮大优质企业需要坚持“四新”,全文如下:
大家知道国家实行领航企业培育工程,要培育一大批优质企业梯次体系,这是一个大的体系,一个完整的工程,为什么叫梯次体系?就是从下到上,由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这样一个金字塔构成的,所以我们说到专精特新的时候,它是一个大的概念,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其中的一个层次,但是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优质企业的梯次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机理,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这句话我理解不仅肯定了专精特新四个字,而且要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从机制上、体制上来保障专精特新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怎么样把新质生产力运用到优质企业的培育和壮大之中,从而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成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座。
下面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近几年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体会、实践,我准备了四个问题。
一、优质企业细分赛道要有新布局
优质企业广泛的分布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之中,要率先承担起新型工业化的各项战略任务,要在各自的细分行业、细分产品市场中创新领先,树立标杆,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一个时期社会上对传统产业重视不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5日在两会上特别强调了传统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使我们豁然开朗。那么培育发展优质企业体系,就要设计一个完备的细分赛道,我国传统产业分工较细,传统产业多年形成的,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它的分工较细,而且有很多项目在国际上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所以要在重视传统产业细分行业的同时,逐渐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赛道,这方面分的还不够,还要从零开始逐渐设置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未来产业有些关键技术还没有掌握,必须有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成果化、产业化才能有未来产业,所以未来产业的赛道要从零开始,逐步去部署。
从媒体报道中我看到,北京昌平集成了新药研制、现代生物、精准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医疗行业细分行业它都包括,这是一个新的赛道。我国地区、行业差异大,就区域来讲,要因地制宜,在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市场基础等方面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总书记特别强调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要选好选准自己的优势赛道,扬长补短、协调发展,不要盲目攀比。全国31个省市区情况很不一样,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要互相攀比,情况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
就行业来讲,这么多行业,产业类别、质量品源、能耗物耗、环境保护、技术水准各有所长,要因业施策,地方要因地制宜,行业要因业施策,跨界融合,要消除行业偏见,行业没有高低贵贱,地方和行业都要寻求自己的最优最强,你的最优最强是什么,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本区域、本行业先进生产力的新姿态。
到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2万家,有155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这些企业聚焦优势产业,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专注于细分赛道领域的创新,已经广泛的分布在传统产业的各个重点行业中。同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涌现了一批优质企业,还有一些企业创造条件、提前布局,比如新型储能、低空经济,所谓的未来产业开始布局了,都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优质企业优化提升生产力要素要有新变革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否定这三要素,而是用科技创新来提高提升这三要素的质量,使它产生质的飞跃。劳动者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不客气的讲,我们往往对此重视不够。因此,要对本地区、本行业,产业大军知识技能的构成做深入的调研,从实际出发,对企业家、技术管理骨干,不同的层面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新一轮的学习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专业进修、技能大赛、职称评定等方式方法,培优机制是要使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普及和提高,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使大家能够具备与新质生 产力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
据了解,在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有许多企业的领头人是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的负责人,是国家级的人才、首席科学家等,这些人才拥有全国技术能手、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全国劳模等荣誉,是一批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建设者和能工巧匠,是他们带领着从业人员形成了一流产业技术职工队伍。此外,我们还要抓住当前的政策利好,扎实开展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智能化、绿色化的技术改造,这是淘汰落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据统计,全国固定资产状况需要更新的设备,如果都更新总规模是5万亿,这个数字可不小,将会带动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三、优质企业加强技术进步要有新突破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进步的主体,全国的研发投入去年一年3.33万亿,谁出的这个钱?70%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的,全国的研发投入70%来源于工业企业。同时,科技成果大多数也是要用在工业制造业企业,因此企业既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也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就全国范围来讲,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3.33万亿中,用在基础研究的只有2212亿,占全部投入的6.6%,发达国家占20%,俄罗斯都占15%,我们规划到“十四五”末年达到8%,比起发达国家20%来说还差很远,所以毫无疑问,应加大基础研究,但是我认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主要靠国家投入,主体由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的研究型高等院校来承担,这样对我们企业来讲,大型优质骨干企业正在力所能及的开展相关行业的基础研究,企业更要着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共性技术的攻关,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
因此,企业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应用数字化工具,提高研发设计的成效。目前我们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大概是1.5%,不同的行业水准不一样,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比,我们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但仍然需要加强和提高,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力争科技进步要有突破性的进展。
大家所熟悉的华为,它的研发投入强度23.4%,这是国际领先水平,绝对值去年大概是1600亿人民币,折合230亿美金,在全世界它在第七位,这可了不得,因此华为是比较重视基础研究的,占领了5G全世界专利的1/3,因此它才有底气能抵制美国的制裁。当然,能做到华为这种程度的企业是很不容易的。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是产业变革的关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5%,我看到一个资料,其中我们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转化率就更低了,发达国家60%-70%,我们的成果转化率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科技成果没有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太可惜了。要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解决这一个难题,要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机制。
举个例子,中国煤矿95%井深400米、500米、600米,我下了不少煤矿,大煤矿、小煤矿,尤其小煤矿简直是恶劣的生产环境,两层煤夹击一个肉体,一个矿工一天出来两吨煤,获得一些微薄的收入。这么多年以来,有了很大进步,最近了解到新疆乌鲁木齐东井深400米,现在井下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甚至是信息化,作业面上人数大大减少,井下煤矿有控制室,这是很大的进步,因此我想人工智能就应该用在这些方面,来提升我们的劳动生产率。
四、政府对优质企业的政策支持要有新举措
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国家引导、地方组织、企业主体、行业协同、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示范推广,多方面协同有力的工作机制,我指的优质企业培育这样一个体制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势下,要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这个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1.5,北京市是1.85,所以北京虽然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制造业很多搬走了,但是水平从主要指标看比全国还是要高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行动方案,专精特新企业专属支持方案等等,从减税降费、政府采购、清理欠款、完善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数字化转型以及信贷、基金、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支持,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北京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优质企业批次培育发展体系壮大了,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坚实的根基,我们期待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此能做出更大的负责。据统计,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数量民营企业占了95%,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64%。在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因此三中全会《决定》第五条专门写了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央企和国企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骨干,它们要更好发挥支撑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我理解就是要影响带动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民营企业去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央企开展共建行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国企和民企供应链、产业链双向开放,民企可以作为国企、央企的供应商,反过来国企的二级、三级企业也可以作为民营企业的供应商,对供应链、产业链要双向有序的开放,这样才能形成各类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形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总监制:董明德
撰 稿:苑兰起
责 编:苑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