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3)|产学研合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

2024-10-08
新闻来源: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
查看次数:2065
9月10日下午,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主办的2024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交流会上,举办了三场圆桌对话,重点围绕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研讨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分析矛盾问题,探讨深层原因,共谋发展之策。
圆桌对话之三:产学研合作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
对话主题: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在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创新模式机制、增强融合动力、开展协同创新,以及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活动展开深度讨论对话,共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对话嘉宾:主持人为绿京华董事长李夺,对话嘉宾:科技部火炬中心原主任贾敬墩、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楠、万龙精益董事长廖观万、云客科技董事长李豹、慧荣和科技董事长郑劲林、创元科技董事长全东明。

李夺:大家知道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专精特新的企业,离不开产学研融合,这是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途径。请贾主任和朱主任谈谈,如何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到专精特新企业里,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朱楠:大家好,我叫朱楠,是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今天来之前,做成果转化有一个数据,昨天刚刚公布,科技部关于今年高校院所的成果转化是2000亿,发布了这么一个数据,其中6种转化方式,转让、作价、授权、咨询、技术合作、服务,最主要的就是转让、咨询和服务,占了70%,李部长讲话的时候也提到咱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30%,我觉得可能实际情况要低于30%。
我觉得专精特新企业,如果经济遇到困难和问题,现在做成果转化正好是非常好的机遇,跟很多高校院所接触的时候发现真的有好多专利,很多成果没有转化出来,有这么几个问题,我们可以作为产学研合作供给侧。
现在专利并不等于成果,很多专利并不具备转化的价值,如何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和判断,我觉得一方面是高校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有很多好的技术,如何把这些实例转化成跟我们企业合作,给专精特新企业赋能,从已有的专利里面,筛出好的专利,赋能给专精特新企业,这项服务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内容。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果转化过程中,估值也挺关键的,一个成果转化给一个企业,估值除了原有的从企业角度对它进行全维度的估值以外,怎么判断早期的专利或者成果转化价值,刚才邮储银行做了一套模型,我感觉那个模型还是以银行的角度,还是要看固定资产投入,直接成本。从科技创新来讲,很多科技创新的成果和专利除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外,提供不出来太多能让我们做估值的方法,所以这个可能是一个挑战,急需要有一套非常创新的,对知识进行估值的标准。

贾敬墩:我原来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我想谈几点:
第一,为什么现在在国家层面来提产学研合作,而且是深度合作,前面还有一个政策上的说法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可能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发展阶段的变化。应当说总体上我们国家现在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个时期产业的运行和企业的运行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结构性的,所以咱们做企业的同志,包括做经济分析的同志会体验到在高速增长阶段,总体来看监管比较宽松,特别是技术价格比较低,可以低成本的获得技术、管理等。我们是寄希望科技创新,能够把产业体系塑造出来。
第二,企业现在总体来看,研发投入1.5%,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最低也是3,华为是2,可以看国际上的科技企业都是10%,那就说明企业和产业现在存在比较大的结构性问题,为什么提产学研?说白了产学研是跨界融合,从大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大学不交税,你跟他们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目前大学没有动力,成果转化转与不转,跟大学关系不大,你是教授,我也是教授。我后面说专精特新,还有政府的政策,目前看如果政府的政策不改,可能企业也比较难。从目前来看,专精特新的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要主导产学研结合,是有一定的风险。
创新方面,创新一定要从现实出发,目前咱们这些企业跟大产业的合作大概就是三个方式,第一个是问题导向,你有问题要找人家解决,也可能你跟大学联合报一个项目,这种是游击战。第二个签战略,定目标,长期合作。第三个合作就是长期交流,大学有知识技术,还有人才,这涉及到企业本身是不是要创新,一般来说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结构是发生重大调整的,不管怎么说,中国到了这个阶段,如果我们这次不能在科技创新上突围,产业体系就起不来,新质生产力就发展不了,产品就越不了台阶,尤其企业家应该认识到,在你们身上确确实实肩负着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光荣使命,你们成不了主体,大学和院所永远成为不了主体,他没有成为主体的动力,也没有压力。
李夺:接下来请教四位企业家,产学研深度融合,每个企业做法不一样,这个过程中是不是每家企业已经在做的,或者有好的想法,或者成功经验? 

廖观万:大家好,我是万龙精益创始人廖观万,我们公司是专门做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产品落地的生产。我们在硬科技创新赛道融入比较深的,我们跟各大高校院所,包括硬科技创新企业,都有非常多的合作,服务的客户也有超过3000家北京硬科技创新企业,我觉得我们的行业还是蓬勃发展,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包括自动驾驶、人脸识别、AI算法服务器,在这些方面都会跟硬科技创新企业都有相交相融的地方。
我们在硬科技创新的产业链里处于中上游,之前北京在这方面不是太重视,这几年好了很多,导致北京科技创新链条,有不全或者有欠缺的,比如中试、生产,很多硬科技创新企业他们的想法到产品过程当中,特别是到生产阶段,我们在北京积累了很多硬科技创新企业,他们在产品创新中下游给他们提供预设计、样式,包括电路板生产,整个链条经过十多年的打磨,或者说人才的积累,包括工厂设备的投入和升级,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十几年的积累,相当于把科技创新中下游链条补齐了。
科技行业永远都是一个朝阳行业,,因为新的技术,新的行业总是层出不穷,比如无人机,现在到自动驾驶,现在到AI服务器,我们能够跟高校、院所包括创新企业,跟他们走在一起,永远都能接收到最新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和想法最终要变成产品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工厂能在这个环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为他们的想法最终要变成产品,都是需要硬件落地,产品落地,要做外壳,要做电路板,要买芯片,这些工作是必须有的,不然你的想法、技术再好,最终变成不了产品,也推向不了市场。
李夺:谢谢廖总,自信来自于实力,对产业链的补齐很有自信,接下来请李总谈谈。

李豹:大家好,我是李豹,云客的创始人,我们公司主要是基于手机厂商标准的手机来提供定制手机的产品,目前在为企业提供工作专用的手机、营销专用的手机以及一系列的基于手机的数据分析和大模型智能化的销售管理服务。我说一下我的感受,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说法不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说的,是从科学院所的角度在说,我们有一个科技成果,我要转化,有没有企业愿意转化,是从这个角度在说。站在企业的角度,我管你什么科技成果不科技成果,企业的眼在看市场。企业核心要解决市场上的需求,站在企业这一侧的想法就是我怎么样去拼凑出来对应的要素,来满足对应的需求,对应的要素包括人才,包括科技能力,包括硬件的生产等等,我们公司相当于要帮客户解决他在使用手机的特殊场景上的需求,这个时候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手机从哪来,我要不要自己生产手机,在2015年、2016年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去干了,发现这个事情很难做,后来我们整合需求,我们成为小米、oppo、华为手机的合作方,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软件能力和算法能力的问题,这个能力就包含了我要招软件工程师,我要找到一些更底层的算法能力,在这块我们就会去判断我要不要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还是从市场上招募人才的方式,这时候我们的倾向是招募人才,为什么我们必须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因为花钱,要花股份,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国家的高校是不纳税的,不但不纳税,花了纳税人钱的,我们的知识产权体系应不应该保护这些高校去申请知识产权,说知识产权是我的,专利是我的,你们不能用,要给钱才能用。但我的想法是以更低成本来实现,我们优先选择去尝试招募具有相关经验背景的人才。作为一个中小企业,我们公司不到300人,我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上有300G行为的数据,有对应使用的场景,做出来任何东西马上能推给上万人甚至十万人直接使用,我们基本上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通过一些低成本的方式,来尽可能的汇集科研机构和市场平台。

郑劲林:大家好,我是北京慧荣和科技公司的郑劲林,我们公司专注于健康领域平台的提供,也是国家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刚才听了贾主任的分享感受良多,我们公司比较特殊,2010年成立,我们在2012年开始做产学研结合,做到现在。2012年参与国家重大专项,产学研结合有成功的案例,但是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我最大的感受,因为专精特新企业很多东西是中小企业靠自己的实力,有些技术是不具备的,必须走专精特新这条路,这个路是没错的,这个路是必须走的,但是有些是源头上出了问题,投钱的时候,大部分投给科研院所高校。为什么投给学校,也不是说学校不作为,没有动力变成产品,它牵头,我们参与单位,我们就是配角,所以最终成果转化肯定是有些问题的,它本身就是离产品比较远,也没想做产品的,现在国家也在改变,科技部体系也在改。基础研究就是科研院所大学去做,研究以企业为主,这是必须坚持的,应用研究必须以企业为主,这样企业是有动力把它变成产品,讲很多体系讲很多东西都没用的,因为企业最终要挣钱,肯定是变成产品。

全东明:我是北京创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全东明,我们公司主要做硬科技的中试服务,主要针对产品从诞生到市场中间环节的,从产品的研发到中间的测试,供应链的管理,以及生产制造,到最后的产品认证服务的内容。作为硬科技中试服务企业,我们也合作过一些大学,也有ToB的客户,院校的研发成果如何变现?没有抓住市场端的企业,我们作为中试服务企业,在服务终端的时候,一头服务大学,一头服务企业,我们把大学科技成果的产品,通过他们的理论研究,给它去落地,变成产品,要保证客户群体足够庞大,才能把产品转化出去。
但是一个企业的体量是有限的,反过来我们服务的客户想找到产品的时候,我们曾经就有一个客户想反向转化,做了一个产品,当时其中一个技术就是涉及到流体力学,我们也找到了,找到之后老师就说我们只能提供理论的指导,或者是场景,但是离真正的产品还有很大的空间,它不能快速变成一个产品,而且这个订单还是挺大,当时疫情,很多进口的产品进不到国内,市场确实一直在需要,从而想马上能找到产品去做替换。
后来通过我们有限的对大学院校老师的数据量,还是没有把这个产品转化,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建议能有一个平台或者数据库,一方面要收集各个院校的专利,一方面要收集客户的需求,它能直接匹配。它在匹配的过程中是需要桥梁的,理论研究如何能落地,是需要一个桥梁,专利不等于产品,我想说产品也不等于商品,需要过程的,过程谁来做?我们作为一个中试服务的企业来讲,我们最起码能做一部分,但是我们也需要把专利到产品到商品过程的供应链也要加进来,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共同去把专利成果转化,能够让市场接受,需要整个产业链去综合性提供服务才能达到完善。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简介: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是在北京市工商联的领导下,致力于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商会始终坚守为专精特新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初心,积极发挥整合资源、汇聚人脉、解决痛点的独特优势,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覆盖成长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细致服务

目前,商会已汇聚360余家会员企业,其中包括20余家上市公司和7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高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多个前沿和关键领域,共同构成商会坚实的行业基础和丰富的企业生态。
我们诚挚欢迎更多的企业加入商会,共同分享商会资源,交流合作经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联系人:贾永馨18612163931

总监制:董明德

责   编:苑兰起